《法华经》功德极大的四句偈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众生,
得入无上慧,
速成就佛身。
--出自《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感应事迹:
唐朝贞观三年,洛州人虞林通发心,想诵《法华经》,但俗务缠身,多不能如意。后来得病去世,忽然有六个地府冥官,前后围绕,带着他来到一个大城门。门旁有个僧人,说:“我是药王,你的诵经愿没满就死了。我教你一个偈子,诵这偈子,能让地狱变为莲花池,让苦难世间变为佛界。千万记牢,不要忘了。偈子是: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虞林通记熟偈子,进城见阎王。阎王问他有什么功德,虞林通答没修别的善,只会诵一个偈子。阎王问什么偈子。虞林通就诵了药王教的偈子,声音所到的地方,地狱的罪人都得解脱,十八地狱变成了莲花池。阎王赶忙止住虞林通,说不要再诵了,回人间吧。于是过了两天,虞林通就苏醒复原了。
——摘自《法华传记》
Saturday, July 25, 2020
Tuesday, May 26, 2020
唯识
唯识将人的心识分八,前五就是眼耳鼻舌身,第六是意识。然后有个第七识,恒审思量,执著于一个“我”在思量。然后有第八识,业力种子库,不分好坏全部把业力记录下来。
人出生的时候就是第八识种子变现行,把过去的业力变现成今生的快乐痛苦的享受。这个享受需要前六识的参与。所以人一出生,命大体就定了。不修行,无大善大恶的人,一生的命,能被算得特别准,就是这个道理。
但命却不是完全定的,因为我们有第六识。意识是我们能够下功夫的地方,第七识第八识我们都够不着,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只管感觉,不管其他,也是基本不能更改的。唯有第六识,我们能够改变我们的想法,为恶,为善,如果思量一下,就是很明显的能够了知的,也是能够改变的。比如A骂我一顿,我自然的反应是骂回去。但是可以转念啊,如果想到A骂我是我自己做得不好,或者是A本身面对很多辛苦,不过是发泄情绪而已。这样一理解,想骂人的冲动就很容易平息了。这就是善恶的衡量,我们可以自主选择。意识层面我们可以这样下功夫。
但是呢,我们的意识,如果不是特意去驯服它,它就只管接受业力的驱使。所以我们常常是善恶混杂。比较糟糕的一种情形是,意识能够强化我们的某种偏见。我们“觉得”/“意识”到我们自己很厉害,然后周围人拍拍马屁,我们进一步强化这个想法。我们的偏见都是这么来的。西医的,中医的,佛道的,都是因为那种执著。唯识说,打打妄想没什么,我们知道那是妄想。带了执著的妄想就不好了,因为我们不知道那是妄想。所以毫不犹豫地断言这个那个的,基本上都是带着执著的妄想,不值得固守的。唯有空观能对付执著。
人出生的时候就是第八识种子变现行,把过去的业力变现成今生的快乐痛苦的享受。这个享受需要前六识的参与。所以人一出生,命大体就定了。不修行,无大善大恶的人,一生的命,能被算得特别准,就是这个道理。
但命却不是完全定的,因为我们有第六识。意识是我们能够下功夫的地方,第七识第八识我们都够不着,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只管感觉,不管其他,也是基本不能更改的。唯有第六识,我们能够改变我们的想法,为恶,为善,如果思量一下,就是很明显的能够了知的,也是能够改变的。比如A骂我一顿,我自然的反应是骂回去。但是可以转念啊,如果想到A骂我是我自己做得不好,或者是A本身面对很多辛苦,不过是发泄情绪而已。这样一理解,想骂人的冲动就很容易平息了。这就是善恶的衡量,我们可以自主选择。意识层面我们可以这样下功夫。
但是呢,我们的意识,如果不是特意去驯服它,它就只管接受业力的驱使。所以我们常常是善恶混杂。比较糟糕的一种情形是,意识能够强化我们的某种偏见。我们“觉得”/“意识”到我们自己很厉害,然后周围人拍拍马屁,我们进一步强化这个想法。我们的偏见都是这么来的。西医的,中医的,佛道的,都是因为那种执著。唯识说,打打妄想没什么,我们知道那是妄想。带了执著的妄想就不好了,因为我们不知道那是妄想。所以毫不犹豫地断言这个那个的,基本上都是带着执著的妄想,不值得固守的。唯有空观能对付执著。
Friday, May 8, 2020
道家修炼法门:丹道静坐大要
道家修炼法门:丹道静坐大要
初习静坐,妄心最难除,杂念最难去,燥气最难平。治之之法,存真心所以去妄心,存正念所以去杂念,存元气所以去燥气。心死则神话,念止则神灵,气平则神安。三者下手法,总在“制心一处”!心止于规中曰凝神,念息于规中曰净意,气归于规中曰调息。
神凝则心定(心动则神疲),意净则念止(念长则意乱),气伏则息澄(息粗则气浮)。如是则自可由神气相抱、心息相依之境,而入于无心、无念、无意、无息之大定境界中矣。潜心于渊,则心不外驰;意不牵事,而火不动于中。凝神于规,则神不外游;机自息于物,而欲不摇其精。神气精,长养于内,圣胎自成,此静坐养生之初法也。
静坐之功效,旨在能却病延年。三丰有云:“保身之道,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窝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外蹦。火不外荧,必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蹦,必无精泄之思,而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神气精交凝,结为胎息,可以却病,可以延年。
“又云:“却病之术,有行动之法。虚病宜存想收敛,固秘心志,内守工夫以补之。实病宜按摩导引,外发工夫以散之。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出鼻入以凉之。冷病宜存气闭息,用意生火以温之。此四法,可为治病捷径,胜服草木金石之药远矣。“
此二则,极简要而彻精微。惟静坐丹法,共有九候三关:至初关三候之功,即可治百病;至中关六候之关,即可万病不生,返老还童;及至最后关上达九候之境者,则已跻入圣登真之境矣。故凡习静坐而仍生疾病者,绝不能言有功夫也。打坐则实在打坐,做功夫则未也。故不打坐则已,打坐则须死心塌地做功夫,不可以此为名也。
静坐修丹,成年人体与童真体有别。成年人类皆为已破漏之躯,精气已损,须先修补工,以补离成乾,返还其童真体,然后再着上功。童真体毫无泄漏,并未破乾成离,无须作取坎境离之补工,只做一段纯阳上功即足。故二者修为法与下手法,亦均有异。
静坐济丹,一般常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庶不知三者下手法,系以炼气为首。其诀在以炼气补形、炼形补精为第一环。炼气补精、炼精补气为第二环。炼气补神、炼神补精为第三环。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为第四环。
炼虚合道、参道入真为第五环。此为青城派祖师罕传之天机活法也。古真谓:“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入手总以气为主。迄至气用先天真一之气,而不用凡气,即呼吸之气。精用先天真一之精,而不用凡精,即交感之精。神用先天真一之神,而不用凡神,即后天之识神。则为上上修玄法矣。
Tuesday, May 5, 2020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洞玄灵宝定观经
洞玄灵宝定观经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然后安坐,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然则凡心,躁兢其次,初学息心甚难,或息不得,暂停还失。去留交战,百体流行。久久精思,方乃调熟。勿以暂收不得,遂废千生之业。少得静已,则于行立坐卧之时,涉事之处,喧闹之所,皆作意安。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惟一。若束心太急,又则成病。气发狂颠,是其候也。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所,自恒调适。制而不着,放而不动。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强来就喧。以无事为真宅,有事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慧发迟速,则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则伤性,伤则无慧。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慧而不用,实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若定中念想,多感众邪。妖精百魅,随心应见。所见天尊,诸仙真人,是其祥也。唯念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旧业日消,新业不造。无所挂碍,迥脱尘笼。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易定,觉诸尘漏。二者,宿疾普销,身心轻爽。三者,填补夭损,还年复命。四者,延数万岁,名曰仙人。五者,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者,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者,炼神合道,名曰至人。其于鉴力,随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圆备。若乃久学定心,身无一候。促龄秽质,色谢方空。自云慧觉,又称成道者,求道之理,实所未然。说颂曰:智起生于境,火发生于缘。各是真种性,承流失道源。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烦。了知性本空,知则众妙门。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然后安坐,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然则凡心,躁兢其次,初学息心甚难,或息不得,暂停还失。去留交战,百体流行。久久精思,方乃调熟。勿以暂收不得,遂废千生之业。少得静已,则于行立坐卧之时,涉事之处,喧闹之所,皆作意安。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惟一。若束心太急,又则成病。气发狂颠,是其候也。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所,自恒调适。制而不着,放而不动。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强来就喧。以无事为真宅,有事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慧发迟速,则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则伤性,伤则无慧。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慧而不用,实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若定中念想,多感众邪。妖精百魅,随心应见。所见天尊,诸仙真人,是其祥也。唯念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旧业日消,新业不造。无所挂碍,迥脱尘笼。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易定,觉诸尘漏。二者,宿疾普销,身心轻爽。三者,填补夭损,还年复命。四者,延数万岁,名曰仙人。五者,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者,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者,炼神合道,名曰至人。其于鉴力,随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圆备。若乃久学定心,身无一候。促龄秽质,色谢方空。自云慧觉,又称成道者,求道之理,实所未然。说颂曰:智起生于境,火发生于缘。各是真种性,承流失道源。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烦。了知性本空,知则众妙门。
太上老君内观经
太上老君内观经
老君曰: “ 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
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生元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予内观之,历历分也。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其神也,非青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也。以其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难伏,唯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沦恶道,皆由心也。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着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由如牛马,引重趋泥,转增陷没,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殢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随健羡,身欲肥轻,从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设法教化,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 ”
老君曰: “ 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业降神,和合受生,法天象地,含阴吐阳,分错五行,以应四时。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万物之中,人最为灵。性命合道,人当爱之。内观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贵,妄染诸尘,不净臭秽,浊乱形神。熟观物我,何疏何亲。守道长生,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
老君曰: “ 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驶,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神,谓之身。万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测,谓之神。邈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 ”
老君曰: “ 人所以流浪恶道,沈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欲从何起?欲自识起。识从何起?识自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亦曰自然,又名无为。本来虚静,元无有识。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展转系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矣。 ”
老君曰: “ 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虚心。人常恶死,而不能保神。亦犹欲贵,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宝;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饱也。 ”
老君曰: “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因卮也。明从火起,火自炷发。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
老君曰: “ 所以言虚心者,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静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见者,心直者,不反复也。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无暗昧也。心通者,无窒碍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数语,余可思也。 ”
老君曰: “ 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
老君曰: “ 道也者,不可言传口授而得之。常虚心静神,道自来居。愚者不知,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而神愈悲。背道求道,当慎择焉。 ”
老君曰: “ 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纯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以存。出入无间,不由其门。吹阴煦阳,制魄拘魂。亿岁眷属,千载子孙。黄尘四起,骑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
老君曰: “ 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藏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
老君曰: “ 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
https://baike.baidu.com/item/内观/19826745
Thursday, February 13, 2020
羅狀元 醒世歌
羅狀元 醒世歌
欲无烦恼须念佛,知有因缘不羡人。
欲无烦恼须念佛,知有因缘不羡人。
诸事随时若流水,此怀无日不春风。
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便是家。
举世尽从忙里过,谁人肯向死前修。
没有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心至虚时能受益,事非经过不知难。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有时静念千声佛,无事闲看数卷经。
理念深处尘念少,世情淡处道情浓。
佛心本是凡心转,世味何如道味长。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富贵百年难保守,轮回六道易循环。
劝君早办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
世间最大唯生死,白玉黄金尽枉然。
宽性宽怀过几年,人生人死在眼前。
家富家贫休叹息,自无自有总由天。
平生衣食随缘过,才能清闲便是仙。
世事纷纷如电闪,轮回滚滚似云飞。
今日不知明日事,那有功夫理是非。
算起万般浑是梦,不如及早念弥陀。
荣辱纷纷满眼前,不如安分且随缘。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