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July 25, 2019

《法华经》概述

《法华经》概述

    http://www.nanputuo.com/nptxy/html/200703/1814274723528.html

  《妙法莲花经》乃佛将入涅槃三月前于清净众中演说,唯明一佛乘,决定成佛,乃至举手低头,皆成佛道,无复二乘三乘之别(见罗什答慧运问)。是如来的心要,诸经的根本。传译我国以后,为各宗所信奉,天台宗依此经立宗,故又称法华宗。唐道宣律师在《法华弘传序》小说:“自汉至唐六百余载,虽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亲眼看到此经流传的盛况。理论家各抒心机,争相注释。修持者或诵经,或拜忏,或刺血书写,孜孜不倦。日本、高丽诸国学者来华学习此经,不胜枚举。可见中国佛教之兴盛与此経的流传之广泛有直接关系。

  一、翻译此经汉译,凡有八种。
  1、吴支谦译出《佛以三车唉经》一乃此经《譬喻品》异译。
  2、吴支疆梁接(正天畏)公元256年于广东译出《法华三昧经》六卷。
  3、西晋竺法护干公元265年泽《萨昙分陀利经》六卷。
  4、西晋竺法护于公元286年译出《正法华经》一卷。
  5、西晋失名译出《萨昙芬陀利经》—卷,乃此经《见多寳塔品》、《提婆达多品》分之异译。
  6、东晋支道根于公元335年译《方等法华经》五卷。今缺。
  7、姚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在长安逍遥园译出《妙法莲花经》七卷。(现行本八卷)
  8、隋阖那堀多与达摩笈多,于公元601年译出《添品法华经》七卷(或八卷)。
  以上八种译本中,二、四、七、八,四个译本是全译,但现存的译本,根据道宣律师的意见,只有四、七、八三种。在三种译本中,文词旨趣,互有不同,被人们所推崇的唯有罗什译本。

  二、译者
  鸠摩罗什(344--413,一说350—409)。
  又作鸠摩罗什婆,略称罗什,意译童寿。
  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翻译家之一。七岁随母入道,九岁随母往罽宾国,师事盘豆达多,修学阿含。十二岁随母回龟兹。接着到月支国从须利耶苏摩学大乘诸经。以后在龟兹二十多年,广弘大乘,过去的老师盘豆达多从其学大乘软,龟兹围王奉为国师。前秦符坚闻其德,于建元十八年(382)九月,遣吕光率兵迎之。吕光于建元二十年(384)破龟兹,迎取罗什。然于途中闻符坚败没,遂于河西自立为王,罗什乃霸留凉州,达十六年之久。直至后秦姚兴攻破吕氏,罗什始得东至长安。于后秦弘始三年(401),什被姚兴礼为国师,居逍遥园,时有僧肇、僧睿等人随从事译经工作。
  自从秦弘始五年(403)四月,什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法华》、《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诘经》、《十诵律》等经论,有系统地介绍了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
  所译经论的总数,《出三藏记集》称35部294卷;《开元释教录》所谓74部384卷。特别是《法华经》之译出,可谓费尽心力。于弘始八年(406)五月开始,并得到国王姚兴列席译场,主持翻译,五百僧众参加译经。
  什通达多种语言,所译经论,文体简洁晓畅,为世所重。四方贤俊之士,多投其门下,有僧肇、道生、道融、昙影、僧导等,名僧辈出。其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立四论学派,或三论宗;《法华经》开天台之基石;《成实宗》为成实宗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为净土宗所依之经论;《弥勒成佛经》促使弥勒信仰之发展;《坐禅三昧经》掀起大乘禅的高潮;《梵网经》出,大乘戒在中土流传经久不衰;《十诵律》传,提供了研习有部律的重要资料。
  据此可知,罗什是我国成就最大影响深远的一位伟大翻译家。据《梁高僧传》载,姚兴以罗什聪明过人,虑其年无嗣,遂以十女逼令受之,从此罗什就离僧坊别住。元魏孝文帝曾至洛阳,遣使觅罗什的后嗣,委以官爵。到了隋代,吴中鸠摩氏较为出名,人称为罗什的后代。什于晋义熙九年(一说义熙五年)
  示寂于长安大寺,于逍遥园兴行荼昆,世寿七十岁。
  罗什生前曾嘱咐弟子们说:“自身愚钝,以不净之身翻译佛经,死后必用火葬。若所传佛法不谬,身烧后,舌根若坏,可弃我所译经。”其死后,火葬时,果然舌根不坏,遗留于火中之青莲花上,夜里放五色光,状若彩三。

  三、注释
  此经历代注释,者有下列诸家。
  l、《炒法莲花经疏》一卷,宋竺道生撰。卷端略判教相,次逐品但宏经旨,不复详解句义。
  2、《妙法莲华经义记》,梁法云撰。唐东阳永安旷法师说:“自梁陈以来,解释《法华》,唯光宅浊擅其美”。
  相传云公讲此经时,瑞感天华,并称灯明佛时,已讲此经。
  3、《妙法莲花经玄义》二十卷《文句》二十卷,隋智凯说,门人灌顶记载。
  《法华玄义》以五义释经题。一、法喻为名;二、实相为体;三、一乘因果力宗;四、断疑生信为用,五、无上醍醐力教相。智者讲经时以《智皮论》为指南,以《湼盘》为扶疏,引方等以增信,集经论以助成,观心力经,诸法为纬,盛破光宅,遍难四宗。遂使群贤,望风而靡,进退失据。
  《法华文句》,解释字句,批正旧解,说明《法华》扯尊之义旨。处处皆有四释,谓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观心释。以十法界、十如是、三世间明心念;以四不生,四悉檀,三谛明观法,三惑以示迷,六即以昭位。佛法东渐以来,立纲陈纪,力万世法者,斯为上首矣。闸释智者大师之作品,有荆溪湛然《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四十卷,《妙法莲华经文句记》三十卷,加上《摩诃止观辅行记》,称为天台宗三大部。
  4、嘉祥吉藏大师有《法华玄论》十卷,作于开皇十五年,时居嘉祥寺。此论以三论宗旨为归,多明关中睿、朗旧义。
  炙法华游意》二卷,《法华义疏》十二卷,同是开皇、仁寿年间居京兆时所作,其时已从灌顶习天台教观,故所立义与玄沦不同。《法华统略》六卷,为藏公晚年定论,所谓新三论宗之说,大旨多依天亲《妙法莲华经优婆提舍》。
  5、慈恩窥基大师有《妙法莲华经玄赞》四十卷,为慈恩学者研习《法华》之圭臬。是基公的力作,在各家经疏之中,罕能其匹,故唐代此书风行一时。注释基公《玄赞》的,有唐慧诏的《玄赞义决》一卷,唐智周的《玄赞摄释》四卷,崇俊的《玄赞抉择记》二卷,唐失名的《玄赞释》一卷,唐栖复的《玄赞要集》三十一卷。
  智者大师将本经二十八品分为三分。
  《序品》第一为序分,《方便品》第二至《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为正宗分。从《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后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凡十一品半,为流通分。
  (二)二门三分法
  二门是迹门、本门。  “迹”是佛陀垂迹化用之义。佛陀应化人间必然有教化众生之大用,即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如来说三乘是为了一佛乘,三乘人最后都要归入一乘。“本”是说明世尊久远劫前已成佛果,为了度化众生,故为本垂迹,开迹显本,废迹立本。
  1、迹门三分:从《序品》至《安乐行》十四品是迹门,开三权显一实。  《序品》为序分,  《方便品》至《授学无学人记品》为正宗分,  《法师品》至《安乐行品》为流通分。
  四、结构
()三分法:
  
  
   ()本门三分:《从涌出品》至《普贤菩萨劝发品》,十四品为本门。《涌出 品》中,弥勒已问斯事,佛今答之,半品 为序分。从佛告阿逸多下,至《分别菩萨劝发品》 偈为正宗分。从弥勒偈后至《普贤菩萨劝发品》为流通分。

  (三)四分说
  明憨山德清大师著《法华通义》,依贤首五教义判经,将本经正宗分,二十七品,以示悟入科之。从《方便品》至《法师品》九品为开佛知见,  《见宝塔》—品,为示佛知见,从《提婆这多品》至《嘱累品》十——品,为吾佛知见;从《药王本事品》至《普贤劝发品》六品,为入佛知见。开示悟为信解,入为行证。品末数句为流通分。

  五、大意
  本经大意,现依智者大师五重玄义,约略介绍如下:
  1、释名:本经以法喻为名,梵名萨达磨,汉译妙法。妙法二字力法,法有众生法、佛法,心法。即十法界,十如是,一念三千。妙:略说有二妙。即力相待妙、绝待妙。众生法妙者,经云:“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以沦开?当知佛之知见,蕴藏在众生五蕴之中;佛法妙者,一切佛法不出权实二智。经云:“是法芒深妙,难见难可了。
  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此叹佛实智妙。又云:“及佛诸馀法,亦无能测者”。此叹佛权智妙。((6匿佛与佛,乃能究竞诸法实相”。诸法,即实之权,实相,即权之实。故云佛法妙也,心法妙者。  《安乐行品》云:“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普贤观云:  “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争名》云:“观心实相,观佛亦然,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说明一切世出世法皆依心安立,故佛法亦名心法。
  相待妙:相待,半字为祖,满字力妙。三藏救生灭门称半,大乘不生灭门称满。因此昙无识、慧远、菩提流支、智:页、窥基、湛然等人根据半、满二宇,判释大小二教。绝待妙:世尊于法华会上,说诸法实相无分别法,即边即中,无非佛法,亡泯清净,无复有法,可相可待。待谁力祖,名谁为妙?无有可待,亦无可绝。不知何名,强言为绝,妙名不可思议。    ,
  莲花梵名芬陀刊,汉译莲花。莲花喻妙法。华有多种,一、狂华无果,可喻外道,空修梵行,无所克获。二、一华多果,可喻凡夫,供养父母,或生天上,或生人间。三、多华一果,可喻声闻,修补种苦行,止得涅槃。四、一华一果,可喻缘觉,一远离行,亦得涅槃。五、前果后华,喻须陀洹,虽已得果,却后修道。
  六、前华后果,喻菩萨先藉缘修,后生真修。此皆祖华,不可以喻妙法。惟此莲花,华果俱多,可譬因含万行,果圆万德。为莲故华,华实具足,可喻即实而权:华开莲现,可喻即权而实;华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以此莲花喻木迹二门,各有三喻,迹门三喻者:一为莲故华,华生必有莲,而莲不见,此譬为实施权,意在于实,无能知者。二为花开莲现,以华养莲,权中有实,惜无人知。今开权显实,昔说三乘权法,只为一实。三、花落莲成,譬废权立实,唯一佛乘。本门三喻者:一、华必有莲,譬垂必有本,佛虽垂迹,意在于木。二、华开莲现,譬刀:迹显本,能今菩萨识佛方便。既识迹己,还在于木。三、华落莲成,譬废迹显本,既识本已,不复迷迹。
  修多岁:汉译为经、契、法本、线、善语教。经者训法,训常。法以轨持儿义,教可轨、行可轨、理·町轨,故名为法。常者不变力义,天魔外道不能改变,即教常。纯正无杂,无能逾越,即行常。
  湛然不动,决无异趣,即理常。
  2、显体:木经以实相为体。经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又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又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又云:我以庄严身,如说实相印”。又云:“廾方便门,示真实相”。又云:“观诸法实相,故知佛为—·人事因缘出现于世。只今众生开佛知见”。见此一实,非因非果之理耳。
  3、甽宗,本经以一乘因果为宗。从《序品》至《安乐行品》,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知见。《从地涌出品》,讫《劝发品》、发迹显本,废方便之近寿,明长远之实果。
  4、论用;本经以断疑生信为用。迹门用佛权实二智,断七种方便最大无明,同入圆因。本门破执近迹之情,生于本地深信。
  5、判教:本经以无上醍醐为教相。
  《华严》初逗圆顿之机,不辩迹本之意。
  《阿含》通说四谛,不明如来曲巧施小之意。《方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不明并对呵赞之意。《般若》通则三人共入,别则菩萨独进,然亦不明共别之意。《涅槃》在后,亦末说明如来设教之原委。
  凡此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不谈佛意。此经妙说圣心,近会圆因,远申本果。若能精知敦相,则识如来权实二智。


  六、各品提要
  《序品》第一
  序有通序、别序。通序指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别序指集众、现瑞,疑念、发问、答问五序。现瑞有六:一说法、二入定、三雨华、四地动,五众喜、六放光。由此现瑞因缘,弥勒代表大众发问,文殊惟忖(思考)答复。文殊说明过去久远劫前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说法化导众生时,曾现此瑞,即说《法华经》,现今释迦佛现瑞相与日月灯明佛现瑞完全相同,故知释迦佛将说《法华经》。此序品中已秘说本门之久远成佛的实事。
  《方便品》第二
  方便说明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故显三乘即一乘,开三显一,开权显实。开三显一中有略开三显一和广开三显一两大段文。略开三显一中有十如是之文,所谓一念三千法门,由此开显。释尊见有五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退席,留下真实之众,故说,“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乃唱唯一人事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皆当作佛。故有广开三显一及三周说法,此品即说法周正说。五佛(十方诸佛、过去佛、未来佛、现在佛、释迦佛)说法;皆先调熟三乘众执,最后说—-莱究竟之法,文称功德圆满。
  《譬喻品》第三
  佛在《方便品》说法周正说后,此品中上根人舍利弗,了悟诸法实相妙理,理解三乘即—-乘之法,故舍利弗蒙佛授记,法说周正至此结束。因舍利弗请法,佛说三车火宅喻,展开了此品譬喻说中的正说段。根据三车火宅喻,而开三车三乘之权,赐大白牛车而显一乘之实。
  《信解品》第四
  释尊在前品中举三车火它喻,说开三显一之要旨,须菩提、迦旃延、迦叶、口健连四大声闻领解佛旨,又用长者穷子喻,善巧说明五时教之种、熟、盼三个阶段。一、父子相失,替从六通智胜佛下种之后,有退大向小之机。二、父子相见,现今释尊出世说《华严》大教,譬喻机熟之益。三、父子迫诱,譬《阿含》,方等之诱引与弹响。四、领知家业,譬般若之淘汰。五、正付家业,譬《法华》之开三会一,解脱之益。
  《药草喻品》第五
  本品指出释尊说实相一味之法,因众生根机不同而有三乘五乘之分,因此取三草二木之喻,虽说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授记品》第六
  本品将四人声闻当来成佛之字,分成因行得果、劫名、国名、佛之寿量、正法像法、国土清净六种大事加以叙述。木品为中根人说譬喻周巳竞。
  《化城喻品》第七
  本品为下根声闻说宿世因缘,力第二因缘周正说。前段文中说久远劫前大通智胜佛出世成道,应十六王子之请,转半满权实之法轮。然后由十六王子复讲《法华》,为大众广结法缘。后段文中以化城喻而说因缘,显示二乘涅盘只是化城,并非真实。如经云:  “宝所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身”。  “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本品与《授无学人记品》,是因缘周为下根声闻授记段。首先释尊为富楼那说过去因修果满之实事,授以法明如来记别。其次为千二百人次第授记。先力阿若桥陈如,优楼频那迦叶,周利盘特等五百人授记,陈说系珠喻。最后如束通过迦叶,为与会的一切声闻授记。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本品为下根人阿难、罗睺罗等有学无学二千人授记。为阿难授记,名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为罗睺罗授记,名蹈七宝华佛。力学无学二千人授记,同名宝相如来。
  《法师品》第十
  本品以下共有五品为迹门流通分。此品佛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持此经速得成佛,并说凿井喻。如人渴乏须水,于高原凿井求之,始见乾土,知水尚远,渐见湿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菩萨未闻解《法华经》,去佛道远,若闻解修习此经,则近佛道。法师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五种,皆能弘通斯经,功德无量。说到“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并约人、处、因、果叹美所持之法。
  《见宝塔品》第十一
  有七宝塔,从地涌出,庄在虚空,人人可见,故名《见宝塔品》。宝塔中有大音声,赞叹释尊说法,皆是真实。其中有大乐说菩萨问佛:“以何因缘,有此宝塔,从地涌出,又于其中,发是音声。”如是三问,释尊三答。接着召请十方分身诸佛?三变国。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佛。佛以神力接诸大众,人人住于虚空之中。佛以大音声高唱,咐嘱时至,不久当入涅盘。本品有承前启后之深旨。
  承前,塔中多宝如录出大音声,证明释迦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启后,为后文本门中《寿量品》埋下伏笔。序品至本品之前半称灵山会,本品之后半至嘱累品,共十二品,皆虚空中说,故称虚空会。嘱累品后,由塔出还本座说,称为后灵山会,此力《法华经》之二处三会。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初举国王向阿私仙人往昔求人乘法的故事,释尊为求《法华》大教,曾于干岁中,采果汲水,搭薪设食,乃至身为床坐,供奉仙人。这位国王即今释迦佛,阿私仙人即今之提婆达多。次为提婆达多授记为天王如来。又说文殊于大海中弘通佛经,八岁龙女于须臾顷,变男子身,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花,成等正觉,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这就是著名的龙女成佛故事。
  《劝持品》第十三
  本品叙述二万菩萨发宏誓愿,要在此国土弘经,五百罗汉、八干有学、无学、六千比丘尼等于佛前发大誓愿,于他国土广弘此经。复有佛为姨母摩诃波阁波提及学无学六干比丘尼授记,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又与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授记当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复有八十亿那由他菩萨,劝清弘说此经。于是诸大菩萨敬顺佛意,发誓于十方世界弘通此经。如来灭后,弘扬此经,有三种障碍:一俗众增上慢,二道门增上慢,三借圣增—上慢。因此必须发菩提心:“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入如来室,著忍辱衣,升法空座,弘扬此经。
  《安乐行品》第十四
  文殊间佛,初学之人于五浊恶世,如何解说《妙法莲华经》?释尊为说身、口、意、誓愿四种安乐行。一、身安乐行:身安住止中,远离十种恼乱,观一切法空。如实相,无所有性,住于慈悲,禅定之中。二、口安乐行:口住于止中,不说过,不轻熳、不叹毁、不怨嫌。但说大乘,住于慈悲,读诵本经。三、意安乐行:住于止中,远离散乱恶意,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渚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誓愿为一切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解此经之人,引入令得依是法中。于十方菩萨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住于慈悲、禅定、智慧,皆为利益一切众生。最后说髻珠喻,叹本经是“诸经最上”。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此品是《法华经》四要品之一。即藉明《方便品》之果,化《普门品》度生之用。
  本品到经末共十四品是本门,说开近显远之大义。此品前半有他方来此土八恒河沙大菩萨,希望佛灭后,于此土弘扬此。佛答说:“我灭后,于此有六万恒沙菩萨,各有六万恒沙眷属,护持读诵广说此经。”于是有无量千万亿大菩萨,同时从地涌出,以上行、无边行、净行、安五行四大菩萨为上首。于释迦佛前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否?所应度者,受教易否”?下方涌出诸菩萨具有三十二相,其数无量,引起此土菩萨的怀疑,后半品中弥勒代表大众请疑。释尊于下品说如来寿量。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本品正说如来出世之本怀,一切众生成佛得道的真实义。此品弥勒为大众上首,三次请疑,世尊答说:世人皆谓我出释氏宫,去伽耶城,坐于道场,得成佛道。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于此中间,说明灯佛予我授记,乃言入涅槃等,皆是方便说法。譬如良医,希望诸子服饮良药以除毒。心未错乱者,饮药后病除;心已错乱者,不愿饮药。传言良医已亡,诸子心悲,其父已死,今后无人医者,即刻服药。如来也是如此,为久住世德薄之人,种不等根,会著五欲,骄慢恣逸昂怀厌怠,不能生起难遭之想,恭敬之心,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此品前段属本门正宗分,分别说明大会菩萨闻说如来寿命长远,得大饶益,列举十二种无量数各得不同功德,故名分别功德。后半品,从“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指出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则如见佛,常在耆闽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到品终属于流通分。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本品从始至终说明随喜功德。随喜者,随喜事理。所闻释尊本地深远理体常住,是信顺理顺。听闻佛之三世度生,遍一切处,是信顺事顺。自己听闻诸法实相理(迹门)及久远本地之事(本门)信解而生欢喜心。本品陈述从第一人转至第五十人,特举五十人略闻是经,乃至为他说一愒义功德甚多,不可限量,余者可以例知。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流通分旨在说明弘扬本经甚深功德。
  前品是流通初随喜因功德,本品劝说流通初随喜果功德。五种法师(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六根各有清净功德。此五品中初品随喜品人是十信位(相似即),初品果功德。即六根各有八百或千二百种种不同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最后达到六根互用,平等一如。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本品引证对《法华经》信者,毁者之罪福,劝说流通。常不轻菩萨于威音王佛灭后,像法之时受持《法华经》,得六根清净位。若有人轻毁常不轻菩萨,干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说明信毁《法华经》的罪福果报。菩萨为何称常不轻?经云:“此菩萨凡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  “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分别功德品半品文,加上《随喜功德晶》、《法师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三品半文,说功德流通。以下八品为付嘱流通,是释尊付嘱劝请经典流通。此晶是涌地菩萨受释尊之命,说弘经之事。付嘱深法,能获得十种神力,  故称神力晶,付嘱有称叹付嘱,结要付嘱,劝奖付嘱,释解付嘱。结要付嘱云:  “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嘱累品》第二十二
  嘱谓付托,累即劳烦。佛以此经,嘱咐将来。劳累菩萨,力而行之。此品说明一切菩萨受如来摩顶付嘱,弘扬此经,菩萨受付嘱后,纷纷表示;  “如世尊敕,当具奉行。”三誓后,付嘱完毕,诸分身佛各还本土,多宝佛塔因此关闭,空中会就此结束。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此品勖勉弘经法师,如来受宿王华菩萨之请问,佛为说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身燃臂事。佛付嘱说药王菩萨因修苦行,得色身三昧,烧身供养,以答佛恩。诸佛同赞说:  “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后段说十种譬喻。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此品与普门品,同为化他流通,勖勉受法弟子之事。妙音菩萨从净光庄严国,净华宿王智如来处来此婆婆世界。由此菩萨过去以十万种伎乐,供养云雷音王佛,并奉上八万四千宝钵,以是因缘果报,现生净华宿王智佛国,有是神力。此品说妙音菩萨三十四身普门示现,并分身六道,弘扬一乘,身无定形。佛灭后,对修道之众生,无论是人是法,不应生轻贱之想。教令法华行者,皆成普现色身三昧。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普门示现,济度众生,与此土众生有深厚因缘,故于《法华经》中另成一品,又称《观音经》。自古以来,读诵者非常多。观世音,从利他得名,为生众生身口意三业之善。一观世音,二观世意,三观世身。口业包括身意二业,故称观世音。普门是现身说法之妙用。无尽意菩萨解下颈中宝珠璎珞供养观世音。观世音将其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佛,一分奉多宝佛塔,说明布施能增长更大的福德。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此品是化他流通中,对恶世弘经者,说神咒守护之享。以便弘通大教。陀罗尼,汉译为总持,一字中总摄无量义,一义中住持一切义之意。有遮恶持善之功能。守护神咒有五段,即药王菩萨,勇施菩萨,昆沙门天王,十罗刹女,共五段神咒。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品是在他流通中的护法,净德夫人之子净藏、净眼,劝服其外道邪见之父妙庄严王,归依正法。品末指出净藏、净眼二子,即今药王、药上菩萨。
  《昔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普贤菩萨从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来到娑婆世界,听释尊说《法华经》。请问释尊灭后,如何奉持《法华经》。释尊说四成就法:一诸佛护念,二植诸德本,三入正定聚,四生救济一切众生之心。普贤菩萨立大誓原,守护后五百岁五浊恶世受持《法华经》行者,能防止恶魔、魔民、鸠盘茶等的播畏。有人或行,或立读诵本经,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王守护供养此人。《法华经》到此结束。一切大众,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七、特色《法华经》的特色有以下几方面:1、譬喻:本经语言生动,巧用各种譬喻。最著名的有法华七喻。
  (工)火宅喻,又作火宅三车喻,出自《譬喻品》。譬喻家宅遭遇大火,幼儿仍在宅中游玩,不知脱离危险,长者乃施设方便,告以门外有幼儿所期望之羊车、鹿车、牛车等三车,藉以诱出门外,遂共乘大白牛车脱离火宅。火宅喻三界众生,为五浊,八苦所逼迫,不得安稳,幼儿喻众生,谓众生贪著三界,耽于享乐生活,不知处境之危险,长者喻佛,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
  (2)穷子喻,又作长者穷子喻。出白《信解品》穷子原系长者之子,然以年幼即流离失所,不知自己之出身。后辗转浪迹至长者家,见府第之豪华,心大恐惧,欲疾走而去。长者一见便识,设施补种方法,收为嗣子,以令其自觉。喻二乘人无大乘功德财,得以庄严,犹如贫子缺乏衣食之资以活身命。佛为之设施种种方便,增上其心,转为菩萨之自觉。
  (3)药草喻,又作云雨喻。出自《药草喻品》。譬喻诸药草,种类有别,虽同受一雨所泽,然因根、茎、枝、叶有别,各种药草称性而长,各有差别。喻佛随顺众生之根性,随其品类,以施软化,治愈其病惑,今证入菩提。天台依此喻,谓受如来方便法雨之众生,有三草二木之别。小草喻人天乘,中草喻二乘,上草喻藏教菩萨,小树喻通敦菩萨,大树喻别教菩萨。遂有五乘七方便之喻。
  (4)化城喻,又作宝所化城喻。出自《化城喻品》。谓如有人欲至五百由旬之宝所,而于中途疲惫,难以前进。有聪慧导师,权作化城,使之暂为止息,然后令其得互宝所。此喻二乘人,中途忘失,而流转生死。故世尊权说方便,令其先断见思烦恼,暂证真空涅盘,以为苏息,然后至于究竟之宝所。
  (5)衣珠喻,又作系珠喻,出自《五百弟子受记品》。谓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家以宝珠系于衣中,而其不觉知,枉受贫苦。后经亲友告知赠珠之事,生活遂得改善无缺。喻二乘人过去曾在大通智胜佛处,结下大乘法缘,然为无明所伏,隐蔽不显。今依如来方便开示,遂能入于一佛乘。据此,故以衣内明珠喻众生本具之佛性。
  (6)髻珠喻,又作顶珠喻,出自《安乐行品》。譬如转轮圣王将伏藏发髻中之宝珠解开,给予功臣观看。谓如来说《法华经》,开显所有权教(方便教),合归一乘实敦,给予二乘必当戍佛之证明。髻珠,指轮王髻中之珠;轮王,比喻加来,髻,比喻二乘权敦,珠,比喻——乘实理。珠在中,犹如实理为权教所隐。
  (7)医子喻,又作医师喻。出自之如来寿虽品》。医喻如来,子喻三乘人。谓诸子无知,饮他毒药,心即狂乱。
  其父设方便,令服好药,以治其病。比喻三乘人信奉权教,不得正道,如来没种种方便,令服大乘法药,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2、一大享因缘。依《法华经·方便品》载:“诸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间,即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出现于世间”。开即开发,意谓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示即显示,意谓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悟即证悟。意谓障除体显之后,则事(现象)理(本体)融通而有所悟。
  入即证入,意谓事理既已融通,则可自在无碍,证入智慧海。
  天台《法华文句》卷四上,从四位,四智、四门、观心等四种不同侧面,阐释开示悟入之理。
  (1)就四位而言:四位系指菩萨修行过程中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大阶段。
  以开配当十住位,谓于此阶位之初,能破除无明,开显如来藏,而见实相之理。
  以示配当十行位。谓于此阶位,惑障既除,知见之体亦自彰显。此体圆备万德,故举凡法界之众德,无不一一显示分明。
  以悟配当十回向位。谓于此阶位,既已除障显体,明了法界众德,则必事理融通。
  以入配当十地位。谓于此阶位,事理既融,故自在无碍,任远自如,入萨婆若(一切智)海。
  (2)就四智而言:即《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所说之四智。以开配当道慧,渭于一切实性之中,得以开发佛之知见。
  以示配当道种慧,谓能了知十法界中诸道之种别,并了知解惑之相,一一皆佛之知见所显示者。
  以悟配当一切智。谓了知一切法之“一相寂灭”,即是了悟佛之知见。
  以入配当一切种智。谓了知一切法之“一相寂灭相”而识知种种万象的相貌。
  此即入于佛之知见。
  (3)就四门而言,四门系指天台圆教所立之四法门。
  以开配当空门,渭空门所诠的“一窄一切空之理中,得以开发佛之知见。
  以示配当有门。谓于有门所诠“一有一切有”之理,即显示佛之知见。
  以悟配当亦有亦空门。谓了达一切法亦空亦有之理,即体悟佛之知见。
  以入配当非空非有门,谓证入一切非空非有之理,即入于佛之知见。
  (4)就观心而言,此系天台宗以一心三观之理,来阐释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以观了一心三谛之理不可思议,此观明净,无有疑滞,故名为开。
  此之观境虽不可思议,然能于空假中三观,宛然分别而不滥,故名为示。
  于空假中三观,并非次第,而是齐照于一心之中,故名为入。
  3、诸法实相。《法华经方便品》:“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女口实十目,夕口是性,女口是体,女口是力,妄口是作,女口是因,女口是缘,女口是果,女口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即谓诸法本来实状(实相)具足十种如是。”
  (1)如是相:指外在可见之形相,如显现之善恶行为。
  (2)如是性,指内在不可见的木性,诸法本性各不相同,无可改变。如木有次性,迂缘即发。此性亦捐理性、佛性。
  (3)如是体:指众生之质体,如五蕴、十二处,皆以色心为体。
  (4)如是力:指诸法所具之功能,如砖、泥可作砌墙之材料。
  (5)如是作:指身、口、意
作为。
  (6)如是因:指招业致果之业因(玄奘译作等流因),即前时所习之染者,成为后世善恶之业种。
  (7)如是缘,缘指助因。如五谷以种为因,水土肥为其缘。所谓因缘和合,种子藉水土等之助力而成长(异熟因)。
  (8)如是果,指从过去所习之染因,得其相应之果(等流果)。
  (9)如是报,指由善恶业因所招感之未来苦乐果报(异熟果),此报因、报果间,需相隔一世以上。
  (10)如是本末究竟等。上述九如是中,以相为本,报为末,皆由因缘和合而产生,故从本至末皆空,此空即为诸法之极致。又前九种属事,后一为理。天台宗以三谛阐释,以空谛观之,本末皆为真空,以俗谛观之,本末皆为妙假,以中谛观之,本末皆为中道法界。此本末究竟平等之三谛,即是实相,而前九种如是,则为诸法,两者合之,即是诸法实相。    ·
  天台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卷三下,有四种十如是说:
  (工)就十法界言,总赅各类众生成四类,其一一类皆具不同之十如是:
  ①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四恶趣共同之十如是:一、四恶趣之众生堕在不如意处,常处于苦相之中,此即四恶趣之如是相。二、此类众生,常具恶习,犹如生成不能改变,此即如是性。三、其粗恶之色心,难以调伏摧折,此即如是体。四、地狱众生常受刀山、油锅之苦,畜生常受弱肉强食,鱼蛇侵吞,或索车挽重之苦。
  皆系业力所招致,此即如是力。五、其身口意,常能造作恶业,此即如是作。六、其所作之有漏恶业,为遭受恶报之原因,此即如是因。七、受取等烦恼复成助因,助长其有漏恶缘之形成,此即如是缘。
  八、多生受地狱之身,见种种苦具(刑具),谓是欲境而生起爱染,  此即如是果。九、多欲众生既堕地狱,入于爱染之欲境,而受铁床、铜柱之苦报,此即如是报。十、以上所述以如是相为本,如是报为末。九如是皆为实相三谛之妙理,凡此种种皆与佛界之十如无异,此即本末究竟等。
  ②人、天善趣共同之十如是: (系就善与乐而言之)。一、人天之相比恶趣自然清洁高胜,即如是相。二、其所造作之白法属于善性,即如是性。三、其所具之色心,安乐稳定,即如是体。四、能护持五戒十善、堪任法器,即如是力。五、其所有之作为,能止恶行善,即如是作。六,其所持之善业,为日后善业因素,即如是因。
  七、复以善性之爱取为助因,助长善业形成,即如是缘。八、能任运自在产生善心,即如是果。九、以其善业所感,自然得享受人天之乐,即如是报。十、一切人天之相性平等如是,皆是实相,此即本末究竟等。    ;
  ⑧声闻,缘觉三乘共通之十如是:(此系就真无漏而言)。一,远离生死,证得涅盘,即如是相。二、已解脱烦恼障之系缚,得无漏之性,即如是性。三、具有有为无漏之五分法身,即如是体。四、能断烦恼,堪为出离三界之道器,即如是力。
  五、为达涅槃而勤修三十七道品,即如是作。六、具有无漏正智,即如是因。七、迂境不染,即如是缘。八、藉善因善缘而修成四沙门果,即如是果。九、远离三界之分段生死,招感三界外之变易生死,即如是报。十、一切二乘之相性平等如是,皆是实相,此即本末究竟等。
  ④菩萨及佛界共同之十如是:一、其所具之菩提,为开显正性,资助成佛之缘因,即如是相。二、其智慧照了智理,显发法身之了因,即如是性。三、其理体木自具足,不假修行,而为成就佛果之正因,即如是体。四、具有无量之四宏誓愿,即如是力。五、以无量六度万行,化度众生,即如是作。六、以不可思议之智慧庄严,为未来果报之业因,即如是因。
  七、以种种福德庄严,为增长道业之助缘,即如是缘。八、由各种殊胜业因,助缘而证得菩提之果,即如是果。九、证入究竟解脱,得大涅槃,即如是报。十,其相性平等如是,皆为实相,即是本末究竟等。
  (2)若仅就佛界言,其十如是为,一、如果相,指诸佛所行之万善,即三因佛性的缘因。二、如是性,指蕴于佛性中内照之慧,即三因佛性中的了因。三、如是体,指十方诸佛之理体,即自性清净心,即三因佛性中的正因。四、如是力,指其所具有之菩提心,慈悲善根。五、如是作,指其于任运自在中,无有造作而自然显现之力用。六,如是因,于往昔时所修的一切善法,皆成当前之业因。七、如是缘,一切善缘,皆成为助长菩提道之助缘。
  八、如是果,由过去无量劫前之真修,所达到妙觉之果位。九、如是报,指其所证得的大涅槃果。十、本末究竟等,上述九种如是,皆为实相,权实相即,平等无二,即本末究竟等。
  (3)就离合而言,如以佛自行,化他之权实而论诸法实相。若就随自意而言,佛心所观照之十界十如,皆为无上之相、性、果,报,此即唯一佛法界之十如是。若就随他意而言,则有九界之十如是,此即化他之权实。若就随自他而言,自行主权兼有实,化他之实兼有权。故以开合诠释诸法实相,开之则为无量之十如,合之则为唯一之十如。此非凡愚所晓,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4)就修行之位次而言,即以十如显示向上修行的过程。一、如是相,指一切众生皆有本来实相,即如来藏之相貌。
  二、女口是性,指性德智慧。三、女口是体,为中道法性三德之理,此理通于十界,上述相,性、体三者为性德(即不假修行,先天而有之德)之三因(缘、了、正),相当于理即兼名字即佛。四、如是力。
  五、如是作,为研修性具三德而入于相似目口的十信位。六、如是因。七、女口是缘,为入于初住以上的四十一位。八、如是果。九,如是报,指修行到佛的果位。上述力、作、因,缘,果,报为修德之三因。十、如是本末究竟等,以性具三德力本,以修显三德为末,自始自终,皆名三德,是为究竟等。
  又《法华玄义》卷二上裁,十如是三转读文。一是相如:是性如,  乃至是报如,转为三谛即空之义。二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转为三谛即假主义。三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转为三谛即中之义。
  4、开显,开即开除执著,显即显示真义。天台智者大师主张,佛陀在《法华经》以前所说的一切经,均非真实之教法(末开显),至法华时,始显示真实之教法。迹门之开显,系就教法而言,即《法华经》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开三显一。因有人不知《法华经》以前之权教仅为导入真实之方便,而执著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教。为开除此执著,故明示三乘乃化导之方便,以显示一乘实敦。本门之开显,系就佛身而言,即《法华经》后十四品,为开迹显本,开近显远。为了开除执著佛陀于菩提树下成道之近佛,而明示其乃现形垂迹,显示其实为久远巳成之佛。
  (1)开权显实,即开除三乘之权便,显示一乘之真实。天台宗认为《法华经》以前诸经,乃应耒熟之根机而设,为权便之法。 《法华经净是引众生入真实之教。若开除权教之执著,则权实之法,本不相异,明乎此理,即能趣归一佛乘之真义,此就《法华经》前半部迹门而言,若就《法华经》全经而言,前十四品为开三显一,后十四品为开近显远,即前半部开除三乘之方便,显示一乘教之真实。后半道开除垂迹之近佛,显示本地之实佛。故此全经总归为开权显实。
  (2)开三显一。约敦约理,称为开权显实,此约机约人,则称为开三显一。
  意即开除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入之权执,显示佛乘之实义。就三乘与一乘之区别,实由于根机之熟与未熟而起。若荡尽三一之妄执,三乘所行之道,即为佛道,三乘之教理,亦即实相——乘主教理。故三乘皆归为一乘。
  (3)开迹显本,就佛身而言,乃有开迹显本,即开除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垂迹示现之权佛,以显示久远实成之本佛。
  《法华玄义》卷七下: “开迹中佛界十如,显示本中佛界十如”。谓于迹门开下九界之权,以显佛界之实。故于本门显示佛界本有之久远,令了知迹门所说,而明诸佛之本地。
  (4)开近显远: 《法华经》于后十四品(本门)说释尊于五百亿尘点劫前己成佛。即开除于菩提树下成道近佛之执著,而显示久远实成之本佛,故称开近显远。然佛身原无本迹二身之别。荡除垂迹佛身之情执,迹门之释尊,即本地久远之释尊。开近显远,系就时间而言,其义即开迹显本。
  5、授记:专指佛弟子未来世证果及成佛之预言。授记之内容有国土名、佛名、时节、劫名、眷属、正法存续时间等六项,授记的原因:  (1)菩萨多修功德,证得法性,故蒙授记。 (2)修证阶位较浅之初级菩萨,成佛之种姓尚未决定,时或生疑。为除其疑,坚定其道心,乃力授记。 (3)今欣求佛果者,欣己当来也蒙佛授记。授记之形式,一般皆以佛先微笑,面门光照十方,以为发端。著名之授记,如释尊过去世得然灯佛授记,弥勒得释尊之授记。
  《法华经》三周说法,释尊分别为上中下三根之授记。一、法说周,又称初周,佛为上根人,就法体而直说诸法实相,十如是之理,开三乘之权,使其了悟一乘之实,此时。此时唯有舍利弗一人解悟,于《譬喻品》中蒙佛授记。二、譬说周,又称中用,佛乃对法说周不悟之巾根者,更作三车一车之说,初许三车是权,后赐一人白牛车以!显实,使之了悟一乘之理。于《授记品》中佛对摩河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日键连、须菩提四大弟子投记。
  三、宿世因缘周,又作下周,  略称因缘周,佛对不了解上述二周之下根者,说只于大通智胜佛下之因缘,使其了解宿世之冈缘而得悟。如《五百弟子授记品》对富楼那,千二百声闻,桥陈如、优楼频陀迦叶等授记,《授学无学品》中,对阿难等二千人授记,《提婆达多品》中对提婆达多授记,《劝持品》中对摩诃波阁波提比丘尼,六千有学无学比丘尼授记。此三周分,反复正说(佛说),领解(表明弟子之领解),述成(佛对弟子领解认可),授记(佛对弟子成佛作预言)四个阶段,循此以度上、中、下三根,可谓周备完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