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7, 2019

太乙金光神咒修持要旨

太乙金光神咒修持要旨

金光爍屋,瑞氣盈庭。太乙道炁,周流古今。
甘露灌頂,光明浴身。三業清凈,五臟玄明。
內外明徹,顯我元神。連天通地,祥光佑眾。
宇宙萬有,皆是吾真。三清聖祖,感誠而應。
誦之萬遍,光明臨身。一炁演化,杳杳冥冥。

太乙道炁,道家認為宇宙萬有都是先天一炁所化生,《性命圭旨·大道論》認為「道即炁」。三業,身口意三方面的業行。業有善業、惡業。身之三惡業為殺、盜、邪淫;口的三惡業是妄語、惡口、綺語(淫亂之語),意之三惡業為妄念、邪念、惡念。修持此咒語時,先要在靜坐時:時時檢點身口意三業是否清凈?

修心凈業的法門基本有四:

第一是懺悔。三業方面有何過錯,先要懺悔。比如犯了口業,說了惡口、綺語(淫穢之語如「黃段子」),就要懺悔;
第二是觀心。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里的善惡和善惡背後的動機、陰影;
第三是寬容和祝福、感恩。在靜坐中覺察自己人生中的善惡業行、人事際遇,對於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一切人、與自己結怨的一切人,都要寬容,並祝願他們都能吉祥如意、得遇正道、得大解脫。要如此發心,就可以擴展心量,化解怨尤。還要在靜修中感恩父母感恩祖上感恩親友、國民,感恩一切人一切聖師一切眾生。
第四是發願。發求道、修道的大願,比如發願:自己得遇明師、得遇正道等,如柳華陽在結下道緣並出家後,多方訪道,不遇明師,於是:他對天盟誓,禮拜天地,發大願,希望自己能遇見明師。他天天發願、禮拜了半年後,就遇見了合洪、伍沖虛;一年後遇見了壺雲。三位真人傳道與之。
《伍柳仙宗·慧命經序》里柳華陽真人自述云:「華陽,洪都之鄉人也,幼而好佛,因入梵宇有悟,常懷方外想,見僧輒喜。一旦聞長者曰:『昔五祖三更時私授六祖道。』側聽歡然,憬如夢覺,始知修煉家必賴師傳,乃尋求不已。足跡遍荊楚間,迄無所遇。後乃投皖水之雙蓮寺落髮,愈加咨訪。凡三教之師,靡不參究,竟無悉慧命之旨者。因自嘆曰:『人身難得,遂此虛度乎?』忽發一念,於每夕二鼓,五體投地,盟誓,虔叩上蒼,務求必得。閱及半載,幸遇合洪、伍沖虛師,傳余秘旨,豁然通悟,乃知慧命之道,即我所本有之靈物。嗣至匡廬,又遇壺雲老師,竊聆論緒,知為非常人。勤懇聽受,繼以哀吁,師乃大發鴻慈,開悟微密,中邊奧竅,罔不周徹。及余臨行,師囑曰:『佛教雙修,今已斷滅,子當續其命脈,以度有緣。』」這就是柳華陽遇師得法的因緣,來自發願,來自誠心感天。

張紫陽真人在成都求道,也是:「初誠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候之訣。」
這裡的第一要義是「誠」,也即金光咒里所言:「感誠而應」。白玉蟾說:修道的人只要誠心發願,誠心修行,「天其使聖師為汝指示發宗。」真心修道,即可有緣與歷代真人、聖師心心相應。白玉蟾於《海瓊真人語錄》里進一步說:「一念之誠,與道合真。故可感召真靈,無疑矣。古者有孝心,有誠心,有義心,有慈心,有剛心,有忠心,皆於肹蠁之間,感天動地。蓋其一心之專,一念之正,所以然也。」
發願之於修持極其重要,無「大願」不能成就,無「切願」不能感應,無「行願」不能積功,無「了願」不能究竟。丹士還要發弘法利生之願行,慈悲其心,恢弘其志,增益其德,堅固其行。每個人的大願要根據自己的根性、願心來發,把大願融化到每天的修持中去,誦持大願,天長日久,就會形成願力,是一種能引領靈性升華、解脫的力量。
以上四個方面是「三業清凈」的基本修持法。
心定願切,觀想道炁周流,借太乙真炁所化甘露,從頭到足,沐浴自身內外,清洗業障、病濁等,使五臟有光明,借光明觀看五臟六腑;觀看身心內外的光明。一旦光明生起,就可以護佑自身,護佑親人,乃至護佑更多人,佛道講的「玉光」、「佛光」的普照是聖人的光明可以護佑無量眾生,所謂「無量光」者是也。「內外明徹」之光,不只是自身之光,「連天通地,祥光佑眾」的光更為殊勝,超越了自我的小天地,《楞嚴經》所謂「靜極光通達,明極即如來」,「伏歸元真,發本明耀。」、「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在靜定中發出的身心性命的光與宇宙萬有的元光相通,乃天人合一之靜光、常光、本光。佛法中有「定光佛」,定中生光。道家也說:「上神乘光」、「宇泰定,發乎天光」。(見《莊子》)「用其光,復歸其明」(見《老子》),都是佛道修光、用光的妙訣。「光明臨身」之光,既有內光——己光;也有外光——天光、道光、聖光的加持。「我入入我,兩不分別」。

得道之人,會發現萬物和自己息息相關,是同一個根源、同一個光明。
《藥師經》里藥師如來發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凈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這裡的「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是修持的功夫境界。不論佛道,只要實修,只要真得道,都有「內外明徹」的證境。《楞嚴經》里講,修行到「行陰盡」者會有「內外湛明」之境,即是「內外明徹」。此經進一步云:「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這時修行人已經能把握生命了。「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即是金光咒的「內外明徹,顯我元神,連天通地,祥光佑眾。」元神在我身心,天地在於十方。《六祖壇經》慧能大師開示云:「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凈,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凈法身佛。」六祖大師三次以「內外明徹」講述法身境界、智慧境界、光明境界,豈偶然哉。道家金光咒里講之,並非無由。「內外明徹」是佛道修持的成就共性。人與宇宙的光明「內外明徹」,必然如此。這是色身與法身合修的境界。不是幻覺,不是比喻,而是真實不虛的功夫成就。南宗丹法,佛道雙修,故金光咒與《楞嚴經》、《藥師經》、《壇經》之印契,是前輩悟道之心法。

那個大光明,理解為萬有道炁的統一也罷,理解成萬有佛性的統一也罷,總有一天,會自然在修持中感受到吾人和萬物的根基是相通、相同的。有道友傳我一訣:「佛是靈根道是基」。萬法不外人之靈根。那個「靈」之根是什麼?是先天一炁。人的靈性來自先天一炁。道家很重視從色身起修。正如張伯端所說:「先以神仙命脈誘其修煉,此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真如覺性遣其幻妄,而歸於究竟空寂之源矣。」理解了伯端真人此語,就能理解「佛是靈根道是基」之要妙,與紫陽之言契合矣。最後一句「杳杳冥冥」,說的是通過修煉、誦持金光咒而進入定靜、進入「道之為物」的天人合一境界,從而「定里結還丹」。杳杳冥冥,在《道德經》與《莊子》里形容聖者與天相通的甚深定靜。
太乙金光咒有四個次第。前邊是凈化道場的口訣,如「金光爍屋,瑞氣盈庭」;中間是修身心、凈化心靈與氣脈的口訣,如:「甘露灌頂,光明浴身。三業清凈,五臟玄明。內外明徹,顯我元神。」甘露灌頂之後,後腦區域可以凈化,人的大腦可以開發,意識可以凈化,情慾可以凈化,五臟可以凈化,業障可以凈化。後面是感通口訣,一是與天道的感通,二是與萬物的感通,三是與聖真的感通,如:「連天通地,祥光佑眾。宇宙萬有,皆是吾真。三清聖祖,感誠而應。」最後說明誦咒訣的效應有二:一是身有光明,二是進入甚深定靜。太乙金光咒八十字,內涵豐富,次第嚴謹,藏有密妙,理法並舉。如「太乙道氣,周流古今」、「宇宙萬有,皆是吾真」是講理的口訣,而「甘露灌頂,光明浴身」是講修持的法竅。一則真言,理法全備。四句十六字為一組,共五組。次第以「外——內;內——外;契萬——函三——歸一——渾化」為總體結構。「金光爍屋,瑞氣盈庭。太乙道氣,周流古今。」從小環境的道場到內心的修持,就好像一齣喜劇剛剛拉開大幕,現出舞台,接著主角登場;「甘露灌頂,光明浴身,三業清凈,五臟玄明。內外明徹,顯我元神。連天通地,祥光佑眾。」從內心、自身的修證到外在的大宇宙、萬物、遍一切處;「宇宙萬有,皆是吾真。三清聖祖,感誠而應。」從遍一切處的光明到光明所成的至尊人格神聖(三清),皆是一炁所化現;「誦之萬遍,光明臨身。一炁演化,杳杳冥冥。」從至尊人格聖神到一炁,由三歸一。在整個修持中間貫通的是修證者的元神和「一」、「炁」、「光明」。一即是「炁」,炁即是光明,光明即是化境,化境即是神通,循環無端。而溝通一、炁、光明者,即是清凈了三業、凈化了臟腑、開通了氣脈的修真者的元神,當修持到「內外明徹」之時,才會有大光明顯現。這大光明,先是自身的小光明,再是宇宙的大光明,小光明與大光明契合,無二無別。這裡「內外明徹」的境界和密宗光明大手印的「子母光明會」完全相應,丹訣也有「光明大手印」,比如丘處機在丹訣說:「自得身心定,凝神固氣精。身閒超有漏,心寂證無生。烏兔從來去,乾坤任變更。廓然無所礙,獨露大光明。」

與一、炁、光明渾化者,即是遍一切處的「真」,此「真」,道家稱為真神、真炁、真精、真元,《道德經》第21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這「真」的「精」,在佛經《楞嚴經》里就依照《道德經》的意韻翻譯成了「唯一真精」,即是萬物與人之靈性,亘古而存,如《楞嚴經》云:「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恆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妄習。」真正的精真境界裡沒有任何的見聞覺知和妄習這後天的生命情識。有如:「精真妙明,本覺圓凈。」、「斯元本覺,妙明精真。」精真的證知,與本來覺性的悟證是一體的。「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這裡的「精真」即是《道德經》里作為萬物根源的那個精真。在「太乙金光神咒」里就是「太乙道氣,周流古今」,也就是老子說的「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從古到今都存在,不管人類存在不存在,這太乙道氣、真精是永恆存在的。這涉及哲學上本體論的探討。「本體」涉及人和萬物、神明靈性之統一,有人把這個統一境界稱為「靈子場」,有人認為是「暗物質世界」,而傳統的術語就是法界或「一真法界」、「靈界」等。在道教而言,一切的靈性的超越集中體現在「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至尊境界的存在:道德天尊是道的人格化現量;靈寶天尊象徵精氣神三寶所構成生命的基本要素;元始天尊象徵萬物和人類共同的先天一點靈光,是生命最原始者。借用現代科學理論來打比喻,元始天尊象徵的就是宇宙大爆炸前的那個原始的「奇點」。而見到大光明後,大光明之靈性會顯現為人類宗教文化中的人格首神,象徵的是大光明的靈性、智慧與法能的完美合一,但究其本質,則是杳杳冥冥境界裡的先天一炁在不斷的化生,化生為光明,化生為靈性,化生為至尊,化生為萬物。這是很多宗教哲學裡的基本觀念。儘管道教各經典、各門派對三清的論述有一些差異,但基本的精神和象徵是相通的。唐末五代初期高道杜光庭在《三界混元圖》敘中說:「天尊者,極道之宗元,挺生自然,消則為氣,息則為形,不無不有,非色非空,不終不始,永存綿綿。居上境為萬天之元,居中境為萬化之根,居下境為萬化之尊,無名可宗,強名曰天尊。蓋世人尊之如天,仰之則彌高,攀之則無階,杳杳冥冥……生萬物而不為主宰,御萬化而不為言,至尊、至極,故曰天尊也。」結合杜真人之言,在來理解「太乙金光咒」的結構和內涵,會發現真言背後的哲理博大精深。萬物、萬化,即是太乙金光咒里的「萬有」。宇宙,時間與空間。戰國《尸子》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太乙金光神咒包含著道家思想精華和修持要點。特別是真言末尾在講到「宇宙萬有,皆是吾真」之後,立馬轉到了「三清聖祖,感誠而應」。萬物皆我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心物一元,同歸一炁。此「真」能化現吾心,能化現為萬物,能化現為三清。此「真」在道教是三清,在印度教是奎師那,在佛教即是法身佛大日如來,在基督教即是上帝,在伊斯蘭教即是真主,講的都是形而上的至尊生命人格之聖神,是靈性極致之象徵。真言最後且是「一炁演化」。三清變成了一炁。正是道家「一炁化三清,三清還一炁」的神話真理。在丹道真人陸潛虛所著《封神演義》里,就有「老子一炁化三清」的故事,「演義」也即「演化」。陸潛虛作詩云:「老君修得氣分身,一體玄功各揚名。同拜鴻鈞修道德,原是一氣化三清!」這裡的「鴻鈞」是自然大道的人格化代稱,如宋邵雍詩云:「耳目聰明男子身,鴻鈞賦予不為貧。因探月窟方識物,未躡天根豈知人。」讀了美國哲學家、神話學大師坎貝爾的《神話的力量》,我更加相信,神話的背後必然是哲學的思考與大道的奧秘。老子《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清是「三」,一炁是「一」,三清最後還是要回歸到一炁,一炁要回歸到混沌,混沌即是杳冥。
太乙金光咒是道家哲學思想的演化,是道家宇宙觀的修煉反映。就像太極拳是「道家哲學拳」一樣,太極拳的基本原理是道家「以柔克剛」、「柔弱勝剛強」、「柔弱者生之徒,剛強者死之徒」的哲學思想的具象化。太乙金光咒是道家哲學的邏輯化、演繹化和修煉化、口訣化。這樣蘊含哲理的真言、咒語,不斷誦持,就能溝通法界,這才是「太乙金光神咒」之次第密意。專心持咒,就可以以溝通法界,或獲得加持,或感應玄通,或移精變氣。太乙是先天一炁之代稱,在生命里,在宇宙中,能化現為金光明。在《伍柳仙宗·天仙正理直論》里伍沖虛云:「先天真炁,名曰金丹。」即是真傳一句話。真炁在體內運行到頂部,伍真人說「已通九竅,直灌頂門」。即是「甘露灌頂」之功夫、之境界。甘露乃真炁化生,光明亦真炁化生。
遍宇宙都是無量的金色明點,這些明點也在所有的人和物的內外。當代密宗瑜伽行者洪啟嵩先生自述,他過去曾看到自己的身體里有很多明點,便請教陳健民上師,上師為之開示,明點之理。我也看所有人和物,皆明點,非實體,但有象,有生命力,且是空。觀之有象,觸之無實。每個人的經脈里,流注無量明點,即便隨意敲打身體,內體的明點即會震動。此我所親驗於二十餘年之修為者。我並沒有修持密宗,但讀過很多密宗法本,誦持太乙金光咒,同樣會覺察到身心、天地的同一明點。我如此,一些修持太乙金光咒的博友也如此。我向來不講述真言或者功法的內景、景象,怕他人認幻為真,把求道變成求內景。破相悟空,則在修煉中不再被景象所迷。內功景象與夢象都與生死有關,一定要破相才能見真。這是真言、竅訣。很多時候內景靠不住,即便你的內景完全符合修道的景象,如果不修身,不修心性,不開悟,不明心見性,則內修中的任何一個景象都可能轉化為魔障魔境,這完全是唯心的。我修持中的景象多不開演,只是個別解答,私下交流,更不輕易放到網上,是怕不明心性者讀之自誤也。我只是說理,理即是法,真明理者,不被景象所迷。明理之明,大矣哉。


https://read01.com/GmmnkJ4.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