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观照念头》
法增尊者
目录
想的特征
行的特征
训练心来认识想念
四正勤
觉知念的技巧
开发七想
击败妄念五法
双想经
问答题
想的特征
佛经通常把身心的現象分為色、受、想、行、识五蕴。在阿毘达摩(Abhidhamma)中通常用色法、心法及心所法三种來把它们分类。色法属於色蕴,心法属於识蕴,心所法則包括受、想、行三蕴。想也即是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意为对境,尘的思想爱取等的造作。它是四食之一。从阿毗达磨论的分析,想的过去因也是无明、爱、取、业与行。它的现在因是触、目标、依处与相应名法。想也同样与受、行、识互为因果。比如想蕴是因,则受、行、识蕴是果;或受、想、行蕴是因,识蕴是果。
念头是属于想蕴与行蕴。想(saññā)是五蕴之一。它有着极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六个根门由于触而生想,想的生起是当根门触境后,意门所起的认识与思,想是识别的作用,由想而生思(心的行为)。想的特相是体会目标的质量,作用是对它作个印记,那么将来再体会同一目标时知道它是同类的目标,现起是通过以前已领会过的特征来分析目标,近因是所出现的目标。一切的想念都是想蕴,它有善、不善、及无记三种。想与识是相应的。与善识相应的想是善,与不善识相应的想为不善,与无记识相应的想为无记,没有一识是不与想相应的,故识的区别即是想的区别。想与识虽同,但是就相来看,一切想有想念的特相。有再起想念之缘的相如木匠想起木料,这是想的作用。有依以往所起的相,如盲人想起象,这是想的现起,有以现前之境为近因,如小鹿见草人而起“人想”,这是想的近因。想是十三心所之一,其余的心所有触、受、思、三摩地、命、作意、寻、伺、胜解、精进、喜、欲。对想的执取是想取蕴。《相应部》,蕴相应里佛陀的开示指出各有十一种。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十一种想是想取蕴。
念头中的想蕴,是属于名法,它是生灭法。念头里面没有一个「我」,或「我的」。念头生起,观察它的目的并不是让念头消失,因此想强迫念头消失,想排斥它就是误以为有一个「我」可以控制心,这就是「瞋」,想要跟着念头,这就是「贪」,认为有一个「自我」的观念,这就是「痴」。
行的特征
行蕴(Sankhara)也是这样。行只有眼睛看后产生了行为;我在马来西亚的时候,我带他们整群沙弥早上去托钵,托钵完对着施主在念回向,对面的公交车站,就坐着三个年轻的小伙子,都是泰族的,就来了一个泰族女孩子骑在电单车上面,她过去的时候,头发衣服都在飘嘛,很吸引人,结果我们看到三个男孩子这样(眼睛直直地盯着)一起动,(这就是)依色而起的行为造作。懂吗?三个年轻男孩子就是这个样子,一直看到她过去为止。我们在诵唸托钵经文我看在眼里,心里就清清楚楚的,凡夫都是这样的啊!(众笑~)他们不会向内返照,他们的眼睛都是往外跑啊。耳朵听之后产生了行为;鼻子闻之后产生了行为;舌头尝过饮食的味道后产生了行为;身体触摸之后产生了行为;以及我们意门接触之后产生了行为。
行是什么?行分成三种——身行、口行、意行。它又分为六种:依色而起的行为造作、依声而起的行为造作、为什么我会跟人家吵架?就是因为听见别人说的话嘛!就是因为听声之后而起的行为造作。依香而起的行为造作、依味而起的行为造作、依触而起的行为造作、依法想而起的行为造作。行蕴又可以分为五十种:善的有二十五种,无记的有十一种。因此三十六种可以是善的行。不善的有十四种。加起来一共五十种。这里的受和想,都是属于行。总之你来看哦,这是阿毗达摩的分析。行蕴的产生是由于触而引起的。行的灭就是离开触。佛和阿罗汉死的时候他们的行是灭的。他不会依色而起行等等。死的时候他会依最后的法而起行,对吗?佛和阿罗汉走的时候,不会说我现在去涅槃,他(要是)执着于涅槃的话,就是依那个法而起行,他们把那个法的念头也放下了,不再去造作了。
在遇到烦恼时要静下心来观照,善人恶人的业都是一样的,都是被动,跟随着缘起的法则,没有一个人,你一生起烦恼,苦就来了,所以应该马上应用佛法,看到苦,就能找到苦的因,检查完苦的因,你才会应用正确的法去断除苦,做的时候就是苦灭道。
我们应正思维佛陀在《迦罗摩经》里教导的话:“圣弟子,迦罗摩人,任何人具此无瞋心,具此无害意,具此无烦恼心和具此清净心,此人就在此时此地,能获得四种利益:
假使有后世,因善恶之业会得到果实或成果,那么在身坯命终之后,将(因善业)生于天界,享受极乐。这是此人能得的第一种利益。
假使无后世,善恶之业也不会得到果实或成果,即使在此世间,此时此地,无有瞋心,无有害意,安全和快乐,此人能维护自己。这是此人能得的第二种利益。
假使恶果落在造恶者身上,此人,心不对任何人起邪念,若没做恶业,那么恶果又怎么能影响此人呢? 这是此人能得的第三种利益。
假使恶果不落在造恶者身上,那时此人观自己,在任何情况下,本已清净。这是此人能得的第四种利益。”
我们修行是修自己快快超越这些窟窿,低洼处,你不去想超越,却去陷在那里,不是很笨吗?那就是“痴”。恶人造业会带来苦的,将来她们受苦时,你是庆幸还是怜悯她们?若是庆幸,那是嗔心,你还是在造恶业,因此你会跟她们一样久陷轮回。若是怜悯她们,所以我们还会找机会指导她们,点化她们,这才是悲心啊!这才转自己的烦恼为修行的动力,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那里有清新脱俗的修行生活?别太天真了,这世间都是苦,左苦右苦前苦后苦全是苦,只有彻底放下五蕴,苦才灭。
训练心来认识想念
学生:请尊者对于心中无意识生起的恶念做一些开示。
法师:前两天我在济南,我跟他们很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不知道有没有录音?(没有)总之我解释一下,就是我们心中的那个‘念’,不管是什么念,不管是恶念、善念,它都是‘念’。我们如何能够知道它呢?而且能够当下就决定我要不要跟这个念头跑?这个需要靠平常自己一直训练的,通过安般念来训练自己的心。
我们在修安般念的时候,我们是静静地坐在那边跟着呼吸,当我们在修安般念跟着呼吸的时候,我们的心中也是会有念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念’都有,有的是好的,有的是坏的。不管那个好的念是坏的念,恶的念还是善的念,都是属于念,当然恶的念会有破坏性。但是善的念在修安般念的时候,不管是什么念,恶的念、善的念,都是来干扰的,它都会干扰我们。
因为我们在修安般念的时候,我们的心只是要知道入息和出息,我们不要有念,我们的心只是知道,只是觉知那个入息和出息,而心只是跟着它而已,它不会有念的。如果我们一直这样训练的话,当我们在修安般念的时候那个‘念’出现,然后我们就跟着‘念’跑,跑了一阵子,然后我们就发现,我在想东西了,怎么我会跑去想东西呢?当你发现时,你就把那个‘念’停下来,然后你又回到安般念来。你一觉知它,那个念就自动消失的,你会发现是这样的情况。念一消失的时候,你就自然而然又回到安般念,又觉知入息和出息了。所以通过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我们的心就非常非常的灵敏,我们灵敏到怎么样?我们当下就知道,因为在修安般念的时候,里面的‘念’的操作是属于慢动作的,但是当我们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所起的念头是很快的,你要马上就反映的,必须马上就反映它。
怎么样马上反映它?比如说你听见什么声音,你的头就转去那边了,对不对?或者你看见什么东西,你的眼睛就跑到那边去了,什么形象出现在你前面,你的眼睛就跑到那边去看它了。所以要马上就反映的,因此在受到这么快的这些感官的刺激我们的心的时候,你看,你怎么去应付它?很难的。
如果你平常不去训练你的心,用安般念训练你的心,你平常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心,你一定会跟着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跑出去的。因此佛陀说,修安般念是对付杂念最好的方法。我们通过修安般念,慢慢我们就能够知道自己的心,然后我们在心中生起恶念的时候,就像你所问的,我心中起了恶念,我要做一些坏的事,莫名其妙的起那种念头,它是很奇怪的,它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我以前也有过这样的念,但是现在不会有这样的东西了。
所以你必须要在修安般念之中,一直训练自己,训练你的心慢慢受到控制为止,就是它在安般念的时候是慢动作的,你控制它,但是平常我们起的念是很快的。结果你看那些人,每次你看他们在审那些犯罪份子,他说:我的心中就是起这个念头啊,他就把那个人杀了,莫名其妙也不认识那个人,就把那个人杀了。那个念来的时候,他很快就跟着念头跑去做了坏事。
前两天我在济南听到这故事,他说那学校的女孩子,拿了同学的铅笔盒,结果被老师发现,老师就讲她,批评她,然后就把事情扩大,说她是偷东西,然后家长也来了,家长也责备她,结果这个女孩子回到家里,就从楼上跳下去死了。要是我们有训练我们的心,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因为你懂得你心中所起的那个念,那个我要去跳楼的‘念’,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嘛。
那天我在济南,那个教授也讲,他说:我莫名其妙会起这个‘念’,那个‘念’叫我去跳楼,不过当然他没有跳,他跟我说,我这个‘念’是很可怕的,是啊,他这个念是会发生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所以我们如果有训练自己,用安般念训练自己,我们就能够防止这种事情发生,因为恶念在心中生起,然后你随着恶念去造业,怎么样防止它?
平常要训练,通过修习安般念,训练自己,训练自己时,你观察心中所起的念头,而这个念头是包括一切的念头,善念、恶念,一切的念头,把它放下,一直跟着你的呼吸,心中只有知道入息和出息,一直训练它,使到心安定为止,心能够安定,就能进入禅定,心安定就是止,奢摩他,心能够进入定,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达到禅定。通过这样的训练,慢慢久了,就能够控制自己的念了。
你看我们每一天,所起的‘念’是千千万万的,这些念如果平常我们有训练它,我们要死的时候,心中当然也起念,那个念才可怕,那会使你继续轮回的。如果我们有训练自己,我们死的时候,那绝对是不会害怕的,你会一直控制自己的‘念’,不会去胡思乱想的,不会去想东想西。然后就随着业力跑,又去轮回了。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这些的教法,这些佛法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其实就是一种佛教心理学,简单的说就是心理学。你看现在心理学一直在面对这个问题,不止是在这里,全世界到处都是这样。人就是因为随着‘念’去造业嘛,起了念,然后你才会有话说,才有行动嘛,就会造业。但是如果一个人通过这样的训练,就是通过安般念的训练,他绝对不会这样去做,因为他在修定的慢动作里面,已经把那个念处理好了。当我们在生活之中,实际的生活经验的时候,当我们心中起各种各样的念头,特别是恶念的时候,它一来的时候你就看见它,你不会跟着它去跑的,你知道这个是恶念来的。
四正勤
因此佛陀有教导四正勤,什么叫四正勤?就是你心中起的念,有分善恶两种,你心中起善念,善念生起,你就培养这个善念;要是善念没有生起,你就要令善念生起;善念生起怎么办?你就继续让这个善念生长,让它增长嘛,所以对善念是这样来对治它:没有生的善念,你让它生起;已经生的善念,让它增长。
第二种情况叫作恶念,恶念怎么样对付它?恶念没有生起,不能够让它生起,恶念生起的话怎么办?马上断掉它,马上断就不会造恶业,就没有作用。所以你看四正勤里面讲四个念,善恶念这四种情况,两个是善,两个是恶。就是教我们对付这个‘念’,你一直在修四正勤,就是一直在对付那个‘念’,然后你就把‘念’调伏了,就解脱了。就是阿罗汉!
修四正勤是可以解脱的,修四念处也是可以解脱的,这是佛陀教的唯一的方法,所以我们这边教主要是教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我们学到心念处的时候,你就懂得对付念了,当你对付念的时候,这个叫作法了嘛,也就是法念处。
佛法的教育是非常有好处的,对每一个人都有好处的,从上到下,每一个人,不管是富、或是贫的人,不管是穷人、富人,都有好处的。你要问你自己,你要不要跟随着恶念造恶业?那么使自己产生痛苦,没有人要痛苦的,死难道会快乐吗?跳楼死会快乐吗?那不会是快乐的,对不对?如果你心中起恶念,要拿刀去杀人,这个怎么会是好事呢?一定是坏的事情嘛,我们不能够跟着恶念去造恶业的嘛,造恶业是会使我们继续轮回的。
恶业会越累积越多,就像盐这样,会使水越来越咸的。我们只有一直培养善念,一直跟着善念,如果是修安般念,你连那个善念都放下,任何念都不要,你只是知道呼吸就够了。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培养善念,善念就会一直给我们增加善的功德,就像水这样,你水一直加进去,那个盐分就少了,被冲淡了,因此水就不咸了,所以我们遇到的那个苦的果就相对的减轻,减少,这就是《盐喻经》佛陀所开示的道理。
对这个‘念’,调伏这个‘念’,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对每一个人都有好处,不管你是在家,或是出家,不管你是给人家做一份工或者自己做老板,都是一样的。我们怎么做决定?每一天我们都要做很多很多的决定,这个决定都是‘念’来的,通过‘念’我们思维,我们决定,但是,有的人可以做好的决定,有的人一生做一个坏的决定,就痛苦一生。就是因为起了一个坏的念头,做了一个坏的决定,造了恶业,然后就被关进监牢去,痛苦一生,所以‘念’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好好把自己的‘念’调伏好,调伏好的‘念’能使到我们得到快乐,这是非常重要的。
觉知念的技巧
普通人要他们观身都难,要他们观心,谈何容易,他们多数不懂的观心。任由他们的心指使他,造作各种善恶之业,因此业障重重,要出离轮回,是非常的艰难。但是只要一个人肯按照正确的指导,皈依三宝,守持禁戒,开发心灵,学习观照,他就一步步走向自由与解脱。
修习观照色法,破了身见,证了初果以后。一个行者就具足了足够的定力,开发心灵,学习观照,然后他就能慢慢观察自己的心念,对心念的观察是要保持清醒的正念,只是觉知它们。瞭知心念的特征,当心念生起时,纯粹的只是知道它的生起,当心念消失时,纯粹的只是知道它的消失,能这样做就是观察心念。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觉知想念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六根门随着所缘境而有触觉,有触觉就有想念,这些想不是凭空而出现的,它是一定随著六根门的接触外境之后而生起的想,眼触生想、耳触生想、鼻触生想、舌触生想、身触生想、意触生想。因此我们要能观照想,就要在想时起随观的能力,在触时即刻觉知与观察。要知道名法是无形的,所以这一切都是在我们的意识里进行着。
要学会当念头生起时,知道它的生起,并持续的觉知它,不去牵涉到念头里面,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觉知它,不论那念头带来喜悦或悲伤的心情,他都不参与,保持对那念头纯粹的觉知。心念很快,很微细,一刹那就结束了,但它所起的业却使跟它走的凡夫轮回久远,所以学会觉知那念头是最难最重要的工作。我们要做的只是一个旁观者,好坏都看在眼里,不去判断,不去纠结,不去参与其中。因此必须要有定力,知道这一切都属于杂念,会带来干扰和苦,有定力的人他不会被妄念所绑架,他不会马上相信它,他不会迷失在妄念里。当一个人被念所绑架,迷失在妄念里的人,就会沉沦,为念所驱使,成为念的奴隶,沦落在三界六道,只有当一个行者只是纯粹觉知他的念,不关心他的念,舍弃他的念,对念保持中舍的态度,从念独立出来之后,他才成为自由的人。
开发七想
我们要断的是胡思乱想。要开发的是七想:不可爱想、死想、食厌想、对三界的厌倦想、无常想、无常故苦想、苦故无我想。(《想经》增支部7.46法增比丘2014汉译)
(一)不可爱想:我们要有有极高的觉知‘不可爱想’时,心从要完成淫欲之行退缩、转换、回转、不被吸引,这时平静心或极度厌恶心会确立起来。犹如公鸡的羽毛或一根筋,被丢进火里一样退缩、转换、回转、不被吸引。
(二)死想:我们要有极高的觉知‘死想’时,心从爱惜生命退缩、转换、回转、不被吸引,这时平静心或极度厌恶心会确立起来。犹如公鸡的羽毛或一根筋,被丢进火里一样退缩、转换、回转、不被吸引。
(三)食厌想:我们要有极高的觉知‘食厌想’时,心从对食物的贪味退缩、转换、回转、不被吸引,这时平静心或极度厌恶心会确立起来。犹如公鸡的羽毛或一根筋,被丢进火里一样退缩、转换、回转、不被吸引。
(四)对三界的厌倦想:我们要有极高的觉知‘对三界的厌倦想’时,心从对美好的世界退缩、转换、回转、不被吸引,这时平静心或极度厌恶心会确立起来。犹如公鸡的羽毛或一根筋,被丢进火里一样退缩、转换、回转、不被吸引。
(五)无常想:我们要有极高的觉知‘无常想’时,心从对利得、供养、名誉退缩、转换、回转、不被吸引,这时平静心或极度厌恶心会确立起来。犹如公鸡的羽毛或一根筋,被丢进火里一样退缩、转换、回转、不被吸引。
(六)无常故苦想:我们要有极高的觉知‘无常故苦想’时,心未生起对懈怠、懒散、懒惰、不专注、不投入、不观照的极端危机感与恐惧,犹如被杀人魔举剑追赶。那时要知道“我还未开发‘无常故苦想’;我没有渐进的辨别它;我还未得心念培育的果。”他应该如是的警觉。但是如果我有极高的觉知‘无常故苦想’时,心生起对懈怠、懒散、懒惰、不专注、不投入、不观照的极端危机感与恐惧,犹如被杀人魔举剑追赶。那时应该明了,“我已开发‘无常故苦想’;我已有渐进的辨别它;我已得心念培育的果。”应该如是的觉察。
(七)苦故无我想:我们要有极高的觉知‘苦故无我想’时,心没有‘我’的生起,内在对身体也没有‘我的’想法,外在对任何事物也没有‘我的’想法,超越‘我慢’,安详,心善得解脱。
如果我有极高的觉知‘苦故无我想’时,心并没有生起‘无我’,内在对身体也没有‘无我的’想法,外在对任何事物也没有‘无我的’想法,未超越‘我慢’,不安详,心未得解脱。那时我要知道“我还未开发‘苦故无我想’;我没有渐进的辨别它;我还未得心念培育的果。”我应该如是的警觉。
但是如果我有极高的觉知‘苦故无我想’时,心没有‘我’的生起,内在对身体也没有‘我的’想法,外在对任何事物也没有‘我的’想法,超越‘我慢’,安详,心善得解脱。那时应该明了,“我已开发‘苦故无我想’;我已有渐进的辨别它;我已得心念培育的果。”我应该如是的觉察。
击败妄念五法
当想极度炽盛时,我们应该采纳佛陀在《除妄想经》(中部20经)(同《中阿含.增上心经》)里的教导,以五种方法来击败妄念。
「诸比丘,当比丘致力于开展增上心时,有时候,他必须注意五种法:是那五种法呢?」
1.(将想念转移到善法)
「诸比丘,当比丘注意(作意)某种对象时,由于该对象的缘故,比丘心中生起与贪、瞋、痴相关的邪恶念头。这时,他应当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当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就好像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能够用细的木钉将粗的木钉打掉、移除、取出。同样地,当比丘注意(作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的心就能够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
「诸比丘,有五种降伏瞋恨的方法。当比丘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必须以这五种方法来将瞋恨彻底降伏。是那五种方法呢?
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应当修行:1.慈心观……2.应当修行悲心观……3.应当修行舍心观……4.应当察觉自己对引起瞋恨的对象没有保持正念与反省……5.应当思惟每个人必须承受自己所造的业报……他应当如此降伏瞋恨。这就是降伏瞋恨的五种方法。每当比丘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必须将瞋恨彻底降伏。」
2.(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
「当他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如果贪、瞋、痴的邪恶念头仍然在他的心中生起,他应当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这些念头是邪恶不善的、是应该指谪的、它们会导致痛苦的果报。』当他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就好像喜欢打扮的青春少男或少女,如果有人把蛇的尸体、狗的尸体、或人的尸体挂在他的脖子上,他会感到恐怖、耻辱、厌恶;同样地,当比丘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时……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
3.(努力忘掉这些念头)
「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之后,如果贪、瞋、痴的邪恶念头仍然在心中生起,他应当努力忘掉这些念头,不应继续注意它们。当他努力忘掉这些念头,不再注意它们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就好像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当他不想看见进入他视力范围内的事物时,他可以闭上眼睛,或看向其它地方;同样地,当比丘努力忘掉这些念头,不再注意它们时,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
4.(去除这些恶念的来源)
「当他努力忘掉那些念头,不再注意它们时,如果贪、瞋、痴的恶念仍然在他的心中生起,他应当注意去除这些恶念的来源。当他注意去除这些恶念的来源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就好像一个快速行走的人,他心里想:『我为什么要走这么快呢?何不慢慢地走?』于是他慢慢地走。然后他又想:『我为什么要慢慢地走呢?何不停下来站着?』于是他停下来站着。然后他又想:『我为什么要站着呢?何不坐下来?』于是他坐了下来。然后他又想:『我为什么要坐着呢?何不躺下来?』于是他躺了下来。如此,他逐渐地用比较细的姿势来取代比较粗的姿势。同样地,当比丘注意去除这些恶念的来源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
5.(咬紧牙关、舌头抵住上颚,以心来击败、强迫、摧毁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
「当他注意去除恶念的来源时,如果心中仍然生起贪、瞋、痴的邪恶念头,他应当咬紧牙关、舌头抵住上颚,以心来击败、强迫、摧毁恶心。当他咬紧牙关、舌头抵住上颚,以心来击败、强迫、摧毁恶心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就好像强者能够捉住弱者的头或肩膀,如此来击败他、强迫他、摧毁他;同样地,当比丘咬紧牙关、舌头抵住上颚,以心来击败、强迫、摧毁恶心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
「诸比丘,当比丘注意某种对象时,由于该对象的缘故,比丘心中生起与贪、瞋、痴相关的邪恶念头。这时,
(1)当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
(2)当他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时……
(3)当他努力忘掉这些恶念,不再注意它们时……
(4)当他注意去除这些恶念的来源时……
(5)当他咬紧牙关、舌头抵住上颚,以心来击败、强迫、摧毁恶心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
这时,该比丘就可以称得上是念头的主人,他能够使自己想要的念头生起,使不想要的念头不生起。他已经断除了贪爱、摆脱了枷锁,并且透过彻底地洞察我慢,他解脱了一切痛苦。」
《双想经》
在《中阿含19双想经》里佛陀教导观察分想为两种:“欲之想念、嗔之想念、害之想念,此为一分。其离欲之想念、无嗔之想念、无害之想念,此为第二分。”然后断定我这个欲之想生,它会害自己、害他人、害两者。而且它会灭慧、伴随着烦劳,不资于涅槃。思维到这里,欲之想念、嗔之想念、害之想念就消失了。如是不放逸、热心、精勤的驱逐它、除去它。同时佛陀指出,若多做欲之想念、嗔之想念、害之想念者,则会随其想而倾向于欲之想念、嗔之想念、害之想念;若多做离欲之想念、无嗔之想念、无害之想念,则会随其想而倾向于离欲之想念、无嗔之想念、无害之想念。常常修习,久而久之,如次了知。就能内安立心,令镇静,成为一心,令等持,成就初禅而住,二禅而住,三禅而住,四禅而住。得宿命智、生死智、最后漏心解脱。由无明之漏心解脱。解脱已,“解脱”之智生。了知“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作、更到无此存在之状态。”
问答题
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生:请问尊者,是否以现在的阶段来说,心中生起了恶念,一生起恶念,我就觉得这个和我的修行是背道而驰的,我就立马觉知它。
法师:马上断。但是恶念还会继续的,它还会继续考验你的。
学生:我不想要再生起这种恶念是不可能的吧?
法师:会的,很有可能的,它的念一来的时候你就要知道它就是了,你一知道它,一觉知到它是恶的念,你就马上放下,你不会跟着这个恶的念跑的。
学生:但是它生起之后,心中会有惭愧的感觉。
法师:那是好的,心中有惭愧,那是好的,那是属于善的,属于善的念。心中没有惭愧的人才是不好的,惭愧心是好的,它是属于善念,没有惭愧心的人才是不好的。
学生:就是不应该太过于纠结生起的恶念。
法师:对,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生起恶念的,你就是要认识它就是了,这个念是突然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
还有没有?好,没有我们就到这里为止。
萨度!萨度!萨度!
法增比丘,澳洲蓝山佛宝寺7/2/2019
愿众生安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