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历曼南达经》
《增支部》10.60 Girimananda sutta AN 10.60
Piyadassi
Thera 英译,法增比丘汉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1 祗树给孤独园2。尔时具寿3
济历曼南达感染严重病疾4,因此具寿阿难前往佛所,头面礼足,
坐于一边已,告诉世尊说:
“世尊!具寿济历曼南达感染严重病疾,为了怜悯他,愿世
尊能前往看望他。”
佛说:“阿难!你可以代我前往看望他,向他念诵十种观修
法5,那位济历曼南达比丘听完后病就会好的。
是那十种观修法呢?观修无常想;观修无我想;观修不净想;
观修危厄想;观修舍弃想;观修远离想;观修灭想;观修对世间
的厌倦想;观修诸行无常想;和正念出入息。”
“(一)阿难!如何观修无常想6 呢?于此,比丘前往林中,
树下,闲房空地,如是观修:色是无常,受是无常,想是无常,
行是无常,识是无常。如此住于7 观修五蕴是无常。阿难!如是
观修无常。
(二)阿难!如何观修无我想8 呢?于此,比丘前往林中,
树下,闲房空地,如是观修:眼是非我,色(相)是非我;耳是
非我,声是非我;鼻是非我,香是非我;舌是非我,味是非我;
身是非我,触是非我;意门是非我,意境是非我。如此住于观修
六内处与六外处是非我。阿难!如是于色观修无我。
(三)阿难!如何观修不净想9 呢?于此,阿难!比丘观修
此身:这个身体,从脚跟上,从头顶下,为皮所包,充滿不净,
这身体有:发、毛、爪、齿、皮、肉、腱、骨、骨髓、肾脏、心
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粪;胆汁、痰、
脓、血、汗、脂、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头脑。如此
住于观修不净于此身。阿难!如是于色观修不净。
(四)阿难!如何观修危厄想10 呢?于此,比丘前往林中,
树下,闲房空地,如是观修:此身诸多苦楚,此身诸多危厄,众
多疾病由此身起,诸如:眼视疾,耳闻疾,鼻疾,舌疾,身疾,
头疾,耳疾,口疾,齿疾,咳嗽,哮喘,支气管炎,胃炎,发热,
胃病,昏晕,腹泻,红肿,腹绞痛,麻疯,脓肿,淋巴结核,肺
痨,羊癫,皮肤病,痒,疮痂,涩疹,疥疮,内外出血与黄疸,
糖尿,痔疮,肿瘤,溃疡。疾病由胆汁所引起,由痰所引起,或
由风所引起;四大不调;天气所引起;自身举止不审所致;他人
加害;业果成熟11;冷,热,饥,渴,大便,小便等。如此住于
观修此身危厄。阿难!如是于色观修危厄。
(五)阿难!如何观修舍弃想12 呢?于此,阿难!比丘不
容一毫欲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断灭它。他不容
一毫嗔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断灭它。他不容一
毫害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断灭它。他不容任何
时候之恶念,不利之念生起于心,但求放下,排除,竭止,断灭
它。阿难!如是观修舍弃。
(六)阿难!如何观修远离想13 呢?于此,阿难!比丘前
往林中,树下,闲房空地,如是观修:此是寂静,此是殊胜14,
即是寂止诸行法,放下一切执取15,灭绝贪爱,无执16,涅槃。
阿难!如是观修远离。
(七)阿难!如何观修灭想17 呢?于此,阿难!比丘前往
林中,树下,闲房空地,如是观修:此是寂静,此是殊胜,即是
寂止诸行法,放下一切执取,灭绝贪爱,灭尽,涅槃。阿难!如
是观修灭。
(八)阿难!如何观修对世间的厌倦想18 呢?于此,阿难!
比丘舍弃对这世间的执著,舍弃我慢,邪信念,以及对这世间的
潜在烦恼,不执取它们,放下,不参与19。阿难!如是观修对世
间的厌倦。
(九)阿难!如何观修诸行无常想20 呢?于此,阿难!比
丘对诸行生忧患,惭耻,厌恶心21。阿难!如是观修诸行无常。
(十)阿难!如何正念出入息22 呢?于此,阿难!比丘前
往林中,树下,闲房空地,结跏趺坐,端身正坐,正念面前,
正念入息,正念出息。
长入息,知道我长入息;长出息,知道我长出息;短入息,
知道我短入息;短出息,知道我短出息。
正念知道我全息23 入息,如是善学24;正念知道我全息出息,
如是善学。
静止身行25 入息,如是善学;静止身行出息,如是善学。
体验喜26 入息,如是善学;体验喜出息,如是善学。
体验乐27(轻安)入息,如是善学;体验乐(轻安)出息,
如是善学。
体验心行(受想行)28 入息,如是善学;体验心行(受想行)
出息,如是善学。
体验静止心行29 入息,如是善学;体验静止心行出息,如
是善学。
体验心静30 入息,如是善学;体验心静出息,如是善学。
体验心知足31(止与观)入息,如是善学;体验心知足(止
与观)出息,如是善学。
心定(四禅)32 入息,如是善学;心定(四禅)出息,如是
善学。
心解脱33(五盖)入息,如是善学;心解脱(五盖)出息,
如是善学。
观照(五蕴)无常34 入息,如是善学;观照(五蕴)无常
出息,如是善学。
观照远离35 入息,如是善学,观照远离出息,如是善学。
观照灭36 入息,如是善学;观照灭出息,如是善学。
观照舍弃37 入息,如是善学;观照舍弃出息,如是善学。
如此,阿难!如是正念修习出入息。”
“阿难!如果你前往看望济历曼南达比丘,向他念诵这十种
观修法,那位济历曼南达比丘听完后病就会好的。”
于是具寿阿难于世尊所听完这十种观修法后,前往具寿济历
曼南达所,向他念诵这十种观修法。
那位具寿济历曼南达听完后,病马上好起来,具寿济历曼南
达因此由重病痊愈。
注释:
1.
savattiyam,舍卫国。
2.
jetavane anathapindikassa ārāme,祗园精舍,祗树给孤独园。佛陀在此住了很长
时间,并开示了许多佛法。
3.
āyasmā, 大德,具寿。
4.
ābadhiko, dukkhito, bālhagilāno, 患病,受苦,病笃。感染严重病疾。
5.
dasasaññā, 十种想,
十种观修法。aniccasaññā, anattasaññā, asubhasaññā,
ādinavasaññā, pahānasaññā, virāgasaññā, nirodhasaññā, sabbaloke anabhiratasaññā,
sabbasankharesu aniccasaññā, ānāpānasati. 观修无常想;观修无我想;观修不净想;
观修危厄想;观修舍弃想;观修远离想;观修灭想;观修对世间的厌倦想;观修诸行
无常想;和正念出入息。
6.
aniccasaññā, 无常想。五蕴是生灭法,皆是无常。这是四念处的法念处。
7.
viharati, 住于。
8.
anattasaññā, 无我想。五蕴,六内处与六外处皆是无常,所以非我,无我。这是
四念处的法念处。
9.
asubha sañña, 不净想。kesā, lomā,
nakhā, dantā, taco, mamsam, nahāru, atthi,
attimiñja, vakkam, hadayam, yakanam, kilomakam, pihakam,
papphasam, antham,
antagunam, udariyam, karisam, pittam, semham, pubbo,
lohitam, sedo, medo, assu, vasā,
khelo, singhānikā, lasikā, muttam, mattake
matthalungan. 发、毛、爪、齿、皮、肉、腱、
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大肠、小肠、胃、粪。胆汁、痰、
脓、血、汗、脂、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头脑。三十二身分皆是四大所造,
颜色,形状,气味皆异,污秽不堪,故是不净。这是四念处的身念处。
10.
ādinavasaññā, 危厄想。身体常为众多疾病所危害。这是四念处的身念处。
11.
kamma-vipaka, 业果成熟。
12.
pahānasaññā, 舍弃想。烦恼生起能查觉并舍弃它,这是四念处的心念处。
13.
virāgasaññā, 远离想。这是四念处的心念处。
14.
etam santam, etam panitam, 此是寂静,此是殊胜。
15.
sabbupadhipatinissaggo 一切sabba,执取upadhi,舍弃patinissagga,放下一切执取。
16.
virāgo, 远离,无执。这是四念处的心念处。
17.
nirodhasaññā, 灭想。这是四念处的心念处。
18.
sabbaloke anabhiratasaññā, 对世间一切的厌倦想。这是四念处的心念处。
19.
te pajahanto, viramati na upādiyanto, 不执取它们,放下,不参与。这是四念处
的心念处。
20.
sabbasankharesu aniccasaññā, 观修诸行无常想。这是四念处的法念处。
21.
attiyati, harayati; jigucchati, 忧患,惭耻,厌恶心。这是四念处的法念处。
22.
ānāpānasati,
正念出入息。这里以下是四念处的身念处。
23.
sabbakāya
patisamvedi, 清净道论译为“全息”。
24.
sikkhati, 如是善学。
25.
passambhayam kāyasankharam,
静止身行。
26.
piti patisamvedi, 体验喜,二禅。这里以下是四念处的受念处。
27.
sukha patisamvedi,体验乐,三禅。
28.
cittasankhāra
patisamvedi, 体验心行。这里以下是四念处的心念处。
29.
passambhayam cittasankhāra patisamvedi, 体验静止心行。
30.
cittapatisamvedi, 体验心。
31.
abhippamodayam cittam, 体验心知足。依止观无所求,故知足。
32.
samadhaham cittam, 心定,四禅。
33.
vimocayam cittam, 心解脱。
34.
aniccānupassi,
观照(五蕴)无常。这里以下是四念处的法念处。
35.
virāgānupassi, 观照远离。
36.
nirodhānupassi,
观照灭。
37.
patinissaggānupassi,
观照舍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